逆反心理是指大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、而对他们的需要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况。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《趣味心理学》一书的前言中,特意提醒读者请不要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。大部分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,第一翻看了第八章的内容。这就叫心理的逆反现象。
逆反心理并非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。一般地说在以下三种状况下,容易诱发人的逆反心理的产生:
1.强烈的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,最易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。特别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讲解的状况下,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大家的猜疑、揣度、推断,以至不考虑禁令地寻根究底或小作尝试。
2.企图标新立异 年轻人处于性格形成和探寻自我的时期,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一定的满足感。年轻人人与社会的认可不止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渠道,而且还期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,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可。因此他总是表现得偏执,好表现自己,有意采取与别的人不一样的态度和行为,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。
3.特异生活历程 譬如,有些人多次失恋,便觉得人世间没真的的爱情;有些人一向墨守成规、与世无争,而偶然有一次遭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,以至于性情大异,变得暴力、多疑、怪僻。
这种在特定条件下,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,产生了与正常状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,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。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,就会对人的性格特点产生很大的影响,常常性地左右他的一举一动,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点。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、单向、单元、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,它使人没办法客观地、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,而采取错误的办法和渠道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。 逆反心理常常地、反复地呈现,就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,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相背而行。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颇有类似之处,因此某些逆反倾向紧急的年轻人也常对此津津乐道,或在心理上为我们的怪异行径寻求“科学”的依据。 然而,逆反心理在本质上与创造性的个人素质有着根本不同,它总是是孤陋寡闻、妄自尊大、偏激和头脑简单的产物。 可以通过两条渠道来克服逆反心理:
1.认识 提升文化素质、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。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常识的人,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,从而使用一种更科学、更宽容的思维方法。 广闻博见能使大家防止固执和偏激,而逆反心理则使大家在最后认识真理之前走了很多弯路,当大家醒悟过来时总是太迟了。
2.想象 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,总是是借助了大家缺少对多途径解决问题的想象力。解决一个实质问题用一个方法就已足够,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。 假如大家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,那样大家的视线就会变得狭隘、短视和看上去愚蠢。它使大家没办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,让思想只是在“对着干”的轨道上盲目滑行。 当大家冷静地进行剖析的时候,大家就会发现,大家所强烈反对的建议固然并未必就是真理,但“对着干”起码也使大家的思维同他们同样的狭隘。因此,对一直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讲,努力培养起我们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,它能够帮助大家开阔思路,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。 宽容的思想方法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持续的思维练习来获得,它能激起出大家的创造力。逆反心理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状况,假如你想有所作为,就需要常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练习。